7月29日,由市科协、市气象局联合举办的“高山气象与百年泰山观测”科普讲座,在泰山日观峰气象站成功举办。活动邀请了中国气象局科普专家戴云伟、山东省人影办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龚佃利、泰安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赵勇,聚焦泰山气象站发展历程、泰山气象科学知识等内容进行科普讲解,2.3万网友通过线上直播参与观看。
活动中,戴云伟详解了泰山气象站的百年沿革:作为我国首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,其诞生与1932年国际极年观测活动密不可分,1936年建成后填补了华北地区高空观测空白。从1500米的泰山到8800米的珠峰气象站,90年间,我国高山气象观测从地面天气图时代迈入数值预报时代,泰山站数据持续为气象模式提供关键支撑。
龚佃利则聚焦泰山云雾奥秘:这座“拔地通天”的山峰年降水量比山下多360.6毫米,年均大雾日达176天,因气流抬升剧烈成为研究华北云物理的天然实验室。他回顾了上世纪60年代顾震潮等科学家在泰山开展云雾观测的历程,介绍了如今泰山及周边依托雷达、卫星和高山烟炉构建的“天然云室”,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了独特条件。
活动现场,在泰山气象站工作30年的赵勇则分享了一线坚守故事:从徒步运送仪器的艰辛,到暴风雪中准时观测的执着,他将泰山观测与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经历对比,讲述极端环境下气象人的共同坚守。“无论是泰山的风雪,还是南极的严寒,精准记录每一组数据,都是对科学最朴素的敬畏。”他的讲述让网友深切感受到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吃苦耐劳精神。
本次活动是2025年泰安市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,通过专家访谈、实地研学等形式,融气象科技与泰山文化于一体,既让公众深入了解气象科技知识,又能在科普过程中感受泰山文化的深厚底蕴,实现了科学普及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。下一步,市科协将以全国科普月活动为契机,全力打造“泰安星火科普”工作品牌,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,推动更多优质科普资源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升。